在熱帶魚養殖場中,尖吻鱸魚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該魚類能夠在溫水環境和含氧量相對較低的環境中存活,但當氧含量降至約3毫克/升以下時,它們的生長速度會減緩,如果氧含量迅速下降,有可能會導致魚類死亡。
本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對于養魚場的日常操作和環境影響最重要的現場海洋條件。另一個方面是將來自預測模型的模擬水流與實測水流進行對比。
圍欄里面的氧氣含量取決于水流循環和魚類的本地氧氣消耗,以及魚類食物和排泄物(糞便顆粒)殘留物對有機物質的降解。
將兩個安得拉海洋衛士II(Aanderaa SeaGuardII)多參數系統部署在圍欄的外圍和內部。在上游部署中,第一個系統放置在系泊中,向上并靠近底部。在下游的部署中,系統顛倒放置,靠近水面(圖[1])。測量的參數是水柱中的水流(1米層)、波浪、氧氣、鹽度、溫度和濁度。此外,在其中一個圍欄內還安裝了測量氧氣、溫度和鹽度的鏈系統,測量深度分別為水面以下5米和9米。
【1】在位置A、B和C安裝和部署的安得拉海洋衛士II(Aanderaa SeaGuardII)DCP。A和B用于評估魚籠對水流速度的影響。第二個系統放置在一個圍欄里面, 位置C(紅色),用于監測2個不同深度處的氧氣鹽度和溫度。
結果表明:在這一位置,水流由潮汐驅動以0至100cm/s的速度運動,在整個水柱的東南方向有一個相當均勻的主水體運移,在有魚籠的情況下,圍欄下游的位置B水流速度出現了很大程度的減緩。
【2】位置A和B中預測水流速度(紅色)和實際現場測量的水流速度(藍色)之間的對比。
在此位置,漁場運營團隊從模型公眾號中接收整個水柱的平均水流速度信息。為便于比較,對所有在1m測量單元處測量的水流速度進行了平均,并與模擬結果進行了對比(圖[2])。漁場上游的模擬和實測速度對比結果較好,但是當水流速度較大時,模型低估了水流的速度。
因為沒有考慮到漁場,因此,下游的模型完全高估了下游的水流速度。在此位置,整個水柱在一個主方向上運移,建模相對容易。如果某個位置的水流在不同的深度朝著不同的方向流動,那么此位置的建模將會變得比較困難。
在兩個不同深度處對溶解氧(DO)進行了測量。在兩周的部署期間中,溶解氧主要隨潮在60%至100%的空氣飽和度之間變化。與9米的深度相比,5米深度處的溶解氧含量有較低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魚類喜歡在較淺的深度處聚集。8月12日測得的氧氣含量最低,在水深5米和水深9米深度處測得的濃度分別為3.88毫克/升和5.64毫克/升。在同一時期,溫度讀數和鹽度讀數沒有出現任何的異常[圖[3]),這意味著溶解氧水平的下降可能是由于魚籠內外溶解氧交換不良所致。這種較大的差異表明了連續監測相對于點測量的重要性。在這種研究,溶解氧沒有下降到臨界水平以下,但監測時間較短。
【3】安得拉(Aanderaa)鏈系統在水面下5米深度處和9米深度處監測到的氧氣、溫度和鹽度